世上一切存在,似乎都可以用“有用/无用”来衡量。买个手机,先看看各种硬件参数,全然不管使用体验,似乎跟体验没什么用。学一门课程,先问有没有用,没用立即忽略。读一本书,先想想能不能立马开窍,不能,弃之不理。我族千年历史,弥漫着实用至上的浓厚传统。学以致用是唯一正确,学无可用则是最大耻辱。以至于有“百无一用是书生”的说法。

农民种田,可以丰衣足食;商人经商,可以富甲一方;武士可上阵杀敌;工匠可雕琢美玉。那么读书有什么用?天下太平,读书是点缀,于是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。兵荒马乱,读书就是簞瓢屡空,食不果腹的死路。读书到底是什么,为什么对于读书态度如此矛盾?

读书,读的是前人流传的经验。经验积累多了,就会转化成知识;知识进一步积累传承,于是就有了思想。思想在诞生之初,轻如鸿毛,没人在乎。然而,思想如同病毒,在传播过程中,会变异,进化。最后势如洪水,改天换地。完成这个转变的载体,就是“书”。所以,这时候读书又是有翻天覆地的大用。

庄子跟施惠有过一场“有用与无用”的辩论。庄子提出一个概念:“无用之用”。初看之下,似乎是个文字游戏。细细分析,所谓“无用”只是在某些人眼里,限于他的认知,认为无用。随着视野广阔,知识增长,以前的无用会变成有用,甚至大用。十万年前的人类先祖,面对石油,会想到这些黏糊糊,黑漆漆的液体有什么用吗?

读书之用,在于建立人的思维框架,知识体系。然后人的心智才能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。否则,我们全靠本能行事,跟大猩猩有什么区别?